查看原文
其他

来稿 | 在《人民日报》感受十九大

2017-10-31 杨倚天 复旦研究生


图为作者于人民日报社前


作者 | 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倚天

现实习于人民日报总社政治文化部


这不是我第一次在传统媒体实习,这却是我第一次经历党代会的相关报道。我在党媒的环境下感受十九大的氛围、见证十九大的进程,深切地感受到十九大就在我们身边、与每一个人同在。


精神昂扬、奋发进取


十九大在人民群众中的氛围是精神昂扬、奋发进取的。大会开幕前的一段时间里,我采访了迎接十九大的相关活动,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“中央国家机关喜迎十九大干部职工文艺展演”和“中央国家机关老年大学喜迎十九大书画摄影展开幕式”这两次活动。一青年、一老年,一在岗、一退休,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着各自行业五年来的成就和进展。两场活动只是众多迎接十九大活动的普通缩影,却很好地诠释了无论在职离职、所司何职,无论处在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,都应该以同样蓬勃的热情与激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生活、新时代。


报社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十九大的到来。在特刊“砥砺奋进的五年•历史性变革”上,报纸开设了“我与这5年”专栏,邀请各领域、各岗位的一线员工代表,以自己亲身感受到的、具体实在的行业发展和社会变化,见微知著地展现过去五年的宏观成就。而我也从一名新闻学院学生的视角,回顾了五年来高校教育改革成就带给我的切身影响和感受。“校园学风更加务实,高校‘实践育人’的水平和成就不断提升”,“我们在学校的鼓励下走出校门、走向基层,用脚步丈量壮丽河山、用体温感受时代脉搏”。正因为受益于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成就,我对十九大后“再创佳绩”的新时代也更加充满信心。

图为作者10月9日于《人民日报》特刊二版“我与这5年”专栏所发表文章


细致专注、严谨笃实


十九大在报社里的氛围是细致专注、严谨笃实的。十九大召开前的一个月里,《人民日报》策划了“砥砺奋进的五年”系列特刊,报纸面向全国各省、区、市、兵团,以每日8个彩色整版的篇幅,图文并茂地展现各地区五年来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民生、环境等全方位取得的成就和变化。报纸还联合人民网、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投票页面,网友纷纷为自己家乡的版面投票。在纸媒与网友的互动过程中,网页的浏览量增加了,客户端的下载量提高了,线上线下联动做活了全民喜迎十九大的氛围营造工作。


陕西版特刊出刊的前一天,我参加了总编和主任出席的特刊评议会,在“中央厨房”的大屏幕上,他们会对版面的优缺点做出详细的点评。令我感受最深的,就是从整体到细节上的事无巨细、全面把关。就标题而言,既要具备人文底蕴,又要体现地方特色,简短的几个标题也需要极为细致的推敲和打磨。


编辑们对版式和内容的要求是精益求精甚至严格苛刻的。文章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名、地名都要反复核实,每一个统计数据都要重新计算,每一个字、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,每个版面前后共核对三轮才可通过。校对的过程就是为报刊治愈“沉疴新疾”的过程,而这几类“硬伤”在我校对的版面上都有出现,我想,唯有一丝不苟、严谨细致的态度才是对症良方。


图为作者参与采访报道活动现场

忙碌充实、分秒必争

十九大在记者中的氛围是忙碌充实、分秒必争的。从大会的第一天起,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系列视频节目“十九大,开讲啦!”,以短视频形式梳理和解读十九大的会议内容与精神。记者们废寝忘食、不舍昼夜,全身心地投入至极。节目摄制的时间表从下午开始:三点化妆、四点对词、五点拍摄、六点拍摄,七点、八点、九点还是拍摄,在声音测试、特效制作、原片预览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后,十一点零九分,视频终于在客户端上与全国人民见了面。收工时尽管还没吃晚饭,我和小伙伴却没有一点饥饿感。


平日里人气腾腾的办公室这一周显得格外冷清,记者们白天在人民大会堂开会,下午才会回到办公室开始准备夜班的工作。桌上的电话不断响起、打印机也在不停运转,有的白班记者就和夜班记者开玩笑说:这一周我们就像太阳和月亮,注定无法相见了。


还记得我推送微信公众号的第一天,指导老师要求我在十五分钟之内推送出两条信息,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就是新闻报道的生命。而在移动互联时代,受众对新闻传播及时迅速的期待更是有增无减,尤其是在十九大期间,议题的重要性与新闻的时效性都要求着内容传播刻不容缓、明快畅达。


图为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视频节目“十九大,开讲啦!”封面

亲切活泼、平易近人


十九大在传播语态中的氛围是平易亲民、亲切自然的。在拍摄视频第三讲“新时代的文化范儿什么样”时,一件小事令我感触颇深。主讲记者赵婀娜希望为文稿中的“freestyle”配上一个相应的动作手势,她问导播间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什么是“freestyle”、哪个手势最能表达这个含义。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,对不同的手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这看似细小的手势推敲和随心的闲谈对话让我意识到,记者们也在努力理解和融入流行文化,希望了解年轻人的兴趣点和价值观,以更好地与青少年一代对话。


这也正是党媒的变革趋势。以往,党报上的文章是“谁写谁读,写谁谁读”,300万的日发行量已是突破;如今,各类H5交互产品层出不穷,点燃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。十九大报道期间,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H5产品“穿越党史现场就能上党端头条”“燃爆!史上最牛团队这样创业”成为朋友圈中的“爆款”;开幕式一结束,评论部就推出《敲黑板!十九大报告的四个重要判断》解读文章,全网阅读量迅速超过1000万;文章中、视频里随处可见“为新时代打call”“最牛创业团队”“炫酷了”“燃爆了”等接地气的流行语,网友纷纷评论这样的报道“严肃而不失活泼”“真心感到更接地气了”。


这不仅仅是语言风格的简单转变,更是一种身份的转变。以往高高在上的表达体系解构,“说教”的口吻转变成平等的对话,接地气的语言得到受众的好评与青睐。


然而“爆款”只是手段,思想和内容才是灵魂。姿态的平等和话语的接近是为了更好地抵达受众,在提供信息之外,党媒更应长于厚重的思想、提供鲜明的立场,做舆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。十九大期间,《人民日报》都能及时发表社论文章和评论员文章,提供鲜明的观点立场,及时为受众解读大会的精神和意义,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。


图为“十九大,开讲啦!”节目录制现场


十九大离我很近,它就在我所参加的每一次活动、录制的每一期节目、核对的每一个版面、写下的每一篇文章中。


十九大离我们都很近,高铁通到家门口,出门只需支付宝,校园里、岗位上、生活中到处都是新时代的新气象,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其中、参与其中、受益其中。


不由想起前不久播出的政论片《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》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:“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,向往着你的向往,幸福着你的幸福”。党在十九大向人民承诺,山高水远,愿沐浴着十九大光辉的我们也能够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新时代、再出发!


【十九大专题系列】

来稿|永远在路上: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

新时代 | 你最强大的背景 就是当下的中国

聚焦 | 复旦师生坚决拥护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

复旦师生热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

来稿 |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解读十九大精神

来稿 | 战略思维的高度决定执政能力的高度

献礼十九大 |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全方位实现资助育人

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| 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9个新提法

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|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

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| 复旦大学研究生热议十九大开幕

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| 初识复旦,你已是最好的样子

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| 党旗飘扬下,投身于共同的事业

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| 扎根基层,奉献时代,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复旦力量

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| 社会实践是一场接力 我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

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| 我们都是“满天星”,照亮更多需要的地方

十九大就要开了,这100个关键词你要知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